2025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

聚焦2025两会提案:“银发经济”迎来战略机遇期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的21.1%,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在2025年的两会上,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重要议题,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一、政策聚焦: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养老蓝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领域着墨颇多,既涵盖保障体系的夯实,又着眼服务质量的升级。在社会保障方面,明确将持续提高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也将适度上浮。这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坚实的经济保障,尤其对农村老人而言,养老金的提升直接增强了其生活幸福感。
图片
报告还着眼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加大对老年助餐、康复辅助器具购置租赁等支持力度,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这些举措剑指当前居家养老的痛点,如服务供给不足、专业性欠缺等,有望让居家养老更专业、更贴心。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从多个维度对养老工作进行了部署
1. 扩大服务供给: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选择。
2. 完善金融标准: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
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4. 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5. 保障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确保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图片

二、代表委员提案:

直击养老难题的多元建议
养老服务:长护险、医养结合、人才建设

1. 全国政协委员贺丹

建议在长护险制度设计中考虑亲情照护,扩大补贴范围至失能老人家属,加强家属照护技能培训,推进长护险异地互通互用。(央视新闻)
2.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
建议建立国家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体系,统一各地评估框架;设立长护险专项调剂金,实现跨省结算,方便流动人口随迁父母持险养老。(中华儿女)
3. 全国政协委员黄东红
建议通过扩大覆盖面、完善筹资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监管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发展,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好保障。(中国新闻网)
4.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
建议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年轻人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含金量;举办行业体验日、职业讲座,消除年轻人的刻板印象;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对年轻人提供扶持政策,对大学生给予入职奖补。(中国教育新闻网)
5. 全国人大代表于旭波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采购;加强地方政府与央国企协同合作;优化招标机制,促进央国企与中小企业合作,允许联合体投标,发挥大型企业带动作用。(证券时报)
智能科技:养老机器人、智慧医疗、AI+银发经济
1. 全国人大代表昝圣达
建议将养老机器人列为新质生产力重点方向,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发展。措施包括财政联合央企设立产业基金,支持零部件研发;构建监测体系,强化隐私与数据安全;制定伦理指南和赔偿标准;营造创新生态,跨界协同组建联合体;构建产业链降低成本;普及智慧养老教育,5年内培养百万“银发数字辅导员”。(证券时报)
2.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建成有效、详实、完备的医疗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决策,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江淮时报)
3. 全国政协委员黄伟
建议建立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覆盖率,提升老人幸福感。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融合,推广远程诊疗、慢病管理等智慧医疗技术。(华龙网)
4.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珠
针对养老服务人力为主、“人工智能+”普及低的问题,倡议“数字适老”双向奔赴,如用AI语音模拟亲属声线缓解老人焦虑,老人用智能呼叫设备可缩短救助响应时间。(温州日报)
医疗健康
1. 全国人大代表戴茵
建议国家药监局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各方数字化需求,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方便老年人阅读理解。(红星新闻)
2.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
建议完善安宁疗护法律政策,推进立法;加快机构试点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统一培养与认证体系,推动医科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中国老年报)
3. 全国政协委员姚建明
建议逐步实现医院外涉老场所均配置AED,出台全国统一配置规范;扩大心肺复苏志愿者规模,普及AED知识,培训涉老场所工作人员;建设医院内外预警联动平台,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4. 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
建议加快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建议院校设专业提升学科地位;鼓励医学院校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护理员培训试点,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素质。(现代快报全媒体)
5.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

建议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将老年特色项目纳入报销,提高比例;推动“家庭病房”医保支付;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加速试点扩面,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探索90岁以上老人医保全额减免;开发老年医保智能系统等。(红星新闻)

三、行业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图景
1. 政策导向下的挑战与机遇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养老行业当前面临人才短缺、支付能力不足、技术伦理风险等挑战,但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消费需求升级叠加,也带来诸多机遇。
2. 银发经济:分化与消费新趋势
在银发经济领域,农村养老与高端康养呈现“双轨分化”。农村需提升养老金标准、扩大适老化改造补贴范围;城市则要发展文娱旅游、高端康养等品质型服务。代际消费转移也催生新业态,子女为父母购买健康食品、智能设备等趋势明显,企业需兼顾老年人功能需求与年轻一代决策偏好。
图片
3. 行业发展动力:政策、技术与需求协同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消费需求升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高品质、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产融结合加速发展,养老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行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投资主线:养老+多场景的机遇
未来十年,养老行业投资主线清晰。政策驱动型赛道如长护险服务商、适老化改造工程、普惠养老社区将受关注;技术颠覆型赛道如养老机器人、AI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硬件前景广阔;消费升级型赛道如老年文娱IP、功能性食品、抗衰老科技潜力巨大;产融结合型赛道如养老REITs、长寿风险对冲金融工具、康养产业基金也将蓬勃发展。


来源:综合自ZLO昼龙、网络报道

声明:本平台致力于行业分享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5年上海养老展联系我们

展位销售

吴锦秀 女士 132 4835 1553

刘   星 先生 182 1766 1397

2025上海养老展,上海老博会,AID上海养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