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

多地发出养老业“入职红包” 人才困境能否用钱“解”?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新政,对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行业的,将分三年发放6万元入职奖励。目前,该新政尚未全文发布。

近年来,用“钱”来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多地向养老行业“输血”的手段。广西柳州早在2016年就已发布此类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安徽、湖北、广东、浙江、四川、福建、山东、江苏等省份的部分地市出台类似政策。2020年,北京、上海、江苏三地相继也出台了省(区市)一级的养老人才奖励政策。

在高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被列为紧缺专业,缺少高素质、专业化人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从业者需求,更需要综合施策,加快人才专业化、体系化培养,增强养老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北京本科及以上应届生

入职养老行业将享6万元奖励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提出了用“钱”引人、留人的奖励政策。

应届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将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本科及以上奖励6万元,专科(高职)奖励5万元,中职奖励4万元。

养老护理岗位的在职人员,结合其职业技能等级,按照500元至1500元不等的五个档位,直接向本人发放津贴。

同时对养老服务人才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考试合格的按照每人1500元给予培训机构补贴。每年将培训不少于1万名养老护理员、500名机构负责人、500名老年社会工作者。

目前,该份《办法》的全文尚未公布。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曾对该份《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对比征求意见稿,上述政策有明显调整。

养老护理岗位的奖励津贴由征求意见稿中的每人每月1000元,细化为500元至1500元五个标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时长由征求意见稿中的不少于24小时调整为不少于40小时,对培训机构的补贴由征求意见稿中的900元/人增加到1500元/人。

同时,征求意见稿中对政策受益对象有明确要求,比如,享受入职奖励政策的应届毕业生需要“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享受养老机构护理岗位奖励津贴的要求其“从事一线护理工作”。

用“钱”留人早有先例

奖金需分多年“拿完”

早在2016年广西柳州就出台了《柳州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从业奖励实施办法》。

《办法》规定,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在护理岗位连续从业两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从业奖励。

2018年以后,出台相关奖励政策的地区明显增多,包括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广东广州、江苏南京、江苏连云港、江苏宜兴等地。

今年,广东深圳、福建泉州、福建福州、四川泸州、山东青岛、江苏无锡,以及北京、上海和江苏省均出台了养老行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奖励措施。

梳理发现,学历要求在各地政策中多有出现。应届毕业生入职养老行业按照不同学历可拿到不同额度的一次性入职奖励;已经在职多年的“高学历”人才也能够补充享受到相应的奖励。

比如,江苏连云港规定,对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大学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分别给予4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励,非全日制毕业生按照上述标准的70%进行奖补。

江苏南京针对“从事护理岗位满5年”的在职人员,分别根据三类学历给出了5万元、4万元和3万元的奖补。

在此基础上,一些地区通过调整奖金发放方式等办法,增加了“高学历”养老人才获得奖金的门槛。

江苏宜兴,前述三类学历的毕业生若入职养老护理岗位,则可分别得到6万元、4.8万元、3.6万元的入职奖励,不过,奖励需要分五个年度“拿完”。

部分地区设置专业要求

养老相关专业紧缺

部分地区对“高学历”养老人才所学专业提出要求。

比如,福建福州要求相关人才属于养老护理、医护、康复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一次性入职奖补需要分3年“拿完”。

浙江杭州则放宽了入职奖补的专业限制,将“要求学历和专业对等”调整为“符合专业大类类别”,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康复技术等均在范围内,补助在毕业生入职连续工作满3年和5年时分两次发放。

在高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被列为紧缺专业,也因此,一些地区加大了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福建福州就提出,在福州市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给予60万元一次性经费补助。

安徽合肥出台了专业人才的学费减免政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毕业生在所供职养老机构工作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偿3000元;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及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所供职养老机构工作满3年且未获得前款学费补偿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偿6000元。

专家:养老人才要注重多层次培养

留住人才需综合施策

上述内容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困境:高校里相关专业紧缺;实践中,专业素质高的从业者仍有巨大缺口,制约了养老行业的发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随之增加,但与之相比,我国养老人才培养从数量到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从业者需求,但更需要综合施策,加快人才专业化、体系化培养,增强养老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北京市老龄办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底,按15岁-59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为44.3%,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北京市每2.3名劳动力在抚养1名老年人。刘维林表示,老龄人口规模增加,意味着老龄服务需求增加。

服务需求中,最典型的包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失智老年人、失独老年人等刚性照料需求,同时,服务内容也从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精神文化需求、医疗卫生需求等多方面不断增长,而满足这些需求都靠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人才来完成。

“目前来看,我们的养老服务人才非常匮乏,多层次的养老人才从总量上严重不足。”刘维林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400万。但从民政部曾公布数据来看,专业养老护理员数量仅有30万,从国际上公认的1:4的服务数量比例(一个养老护理员照料4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来看,缺口巨大。

然而,从事养老产业或养老服务,一方面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薪酬待遇、发展前景、上升空间有限,造成专业人才不愿来、留不住等情况。“很多人对于这份职业的看法就是‘伺候人的’,很多学生家长可能就不愿意让孩子学习从事。”刘维林说。

事实上,从事老年服务需要从业者既具备照料技能,还要掌握老年心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社会学,对于医学知识和经验也有较高要求。而这部分需求既在认知上存在偏差,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培养。

刘维林认为,解决多层次养老人才短缺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综合施策。从教育体系来说,大学、大专、中专需要相应的加强专业设置,实现从理论到技能的人才体系培养;服务人才就业、创业、市场环境、人才管理等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保障;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也要改善认知和评价等各方面。“但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越来越愿意参与到这个行业中,对于养老行业发展我也十分看好。”刘维林说。